2023-10-21
上海自貿試驗區首家研究型醫院——上海高博腫瘤醫院揭牌,這將補上區域內細胞和基因治療產業鏈上的關鍵環節。
10月20日,第四屆外高橋醫藥健康合作論壇暨細胞與基因治療新藥臨床研發與質量論壇上,浦東新區副區長、上海自貿試驗區管委會副主任吳強表示,在產醫融合方面,浦東率先試水,支持區內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申報備案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
上海高博腫瘤醫院院長李進告訴記者,所謂研究型醫院就是以臨床研究為主要功能。高博腫瘤醫院將立足臨床研究公共服務,以疑難重癥腫瘤診斷與治療、臨床研究、生物醫藥及器械的產業轉化為目標,打造與國際標準接軌、滿足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創新需求的研究型醫療組織,提升臨床研究效率與質量,加速推進細胞與基因產業創新成果轉化。
“一期400張床位已投入運營,其中50%以上要用于臨床研究;二期300張床位預計2026年投入使用。我們希望每年開展20項左右的創新藥物研究。”李進說。
細胞與基因治療是全球科技與產業競爭的重要“新賽道”。上海是全國最具活力的細胞與基因治療產業集聚區之一,擁有較好的創新策源基礎和較強的企業創新實力。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已有79個基因治療藥物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其中上海有19個,數量位居全國前列。
今年9月發布的《上海市促進基因治療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上海基因治療科技創新策源能力進一步增強,臨床研究和轉化應用能力進一步提升,創新體系進一步完善,產業生態進一步優化,成為基因治療科技創新重要策源地,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力。
其中,在臨床轉化能力方面,要建設5個以上基因治療及相關領域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示范性研究型病房;探索建設基因治療特色研究型醫院;新增臨床試驗批件5個以上。
在產業活力持續躍升方面,要建設提升基因治療相關領域研發、制備、檢測、中試和生產等公共服務平臺;引進培育15家以上基因治療產業領軍和骨干企業;1-2個創新產品申請上市。
外高橋作為上海市“1+5+X”生物醫藥產業布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以來發揮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功能優勢,以貿易功能為基礎逐步探索創新,已形成涵蓋研發、生產、檢測、臨床等多元化功能的生物醫藥產業生態圈。今年1-8月份,保稅區域生物醫藥產業完成營業收入203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0%,占上海市近1/3;醫療儀器及器械進口額277億元,增長8.0%,占全國比重43.2%;藥品進口額662億元,增長27.6%,占全國比重26.9%。
根據《浦東新區促進細胞和基因治療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外高橋保稅區定位為跨境研發生產先行區,要打造面向全球的細胞和基因治療產業跨境創新發展高地。
外高橋集團股份董事長俞勇表示,立足打造細胞和基因治療產業跨境研發生產先行區,外高橋將進一步錨定重點賽道,推動細胞和基因治療產業等生物醫藥頭部企業入駐,加速產業鏈關鍵環節項目落地,幫助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匹配資源并相互賦能,助力浦東創新策源功能和細胞與基因治療產業全球競爭力持續提升。
俞勇表示,在外高橋保稅區內發展細胞和基因治療產業,有著多重優勢,比如,企業可以享受到生物醫藥特殊物品的進境便利,自用進口設施設備的免稅,同時,外高橋也在大力開發適合細胞核基因治療產業的空間載體。
當天,外高橋發布了創世谷·外高橋生命科學園、新展城、大健康智造創新產業園等三個產業空間,預計未來三年間,外高橋將再增43萬平方米的產業空間,讓好產業不缺載體。
目前,保稅區內已有生物醫藥產業物業超60萬平方米。俞勇表示,此次發布的三個產業智造空間承載適配生物醫藥產業不同門類、產業鏈環節的需要,助力企業實現全球化布局。以此助力企業全球化布局,打造面向全球的細胞和基因治療產業跨境創新發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