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1
核醫學是將核科學技術應用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的學科,其臨床應用非常廣泛,其中診斷應用包括腫瘤、心腦血管、神經、骨骼等多種顯像診斷;治療應用包括甲狀腺疾病、腫瘤治療、靶向治療等。核醫學使用的含有放射性核素的特殊藥物即為核藥。
2022年1月24日,為進一步加強放射性藥品生產管理,保證放射性藥品質量安全有效,根據《藥品管理法》《放射性藥品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國家藥監局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放射性藥品管理有關事宜的通告。
自1974年將核藥納入藥品管理以來,我國陸續出臺了多個政策文件,促進核藥規范化、快速發展。
表一:我國核藥相關政策
核藥的應用領域
核藥是通過高度選擇性聚集在病變部位的放射性核素或其標記化合物所發射出的射程很短的核射線,對病變部位進行內照射治療。目前臨床應用非常廣泛,其中診斷應用包括腫瘤顯像、心腦血管、神經、骨 骼、內分泌、泌尿、消化、呼吸、造血與淋巴等多個系統的顯像診斷;治療應用包括甲狀腺疾病、腫瘤治療、靶向治療等等。
診斷性核藥當中的锝-99m半衰期極短,僅有6.02小時,衰變方式為γ衰變,無β射線釋放,同時其所釋放γ射線能量僅為0.141MeV,這使得使用锝-99m進行顯像對人體造成的傷害較小,而且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消除,因此成為了診斷性核藥中的主力軍。診斷用核素藥物中锝-99m及其標記化合物占80%以上,廣泛用于心、腦、腎、骨、肺、甲狀腺等多種疾患的檢查;此外碘-131、鎵-67、鉈-201、銦-111等放射性核素及其標記物也有較多的應用;隨著PET/CT顯像儀器的推廣應用,碳-11、氮-13、氧-15,尤其以氟-18等短半衰期正電子放射性核素的應用也逐年增多。
表二:診斷性核藥分類
治療用核藥種類較多,其中碘-131用于治療甲亢的應用時間較久,碘-131在進入甲狀腺后通過釋放β與γ射線對甲狀腺進行輻照從而達到減少甲狀腺激素分泌,緩解甲亢的效果。國內治療用核藥已經在鍶-89、釤-153、錸-188緩解骨轉移癌的疼痛,釔-90微球用于肝動脈介入治療原發性或轉移性肝癌,碘-125、鈀-103等放射性密封籽源治療難治性實體腫瘤,碘-131、釔-90Y等放射性核素標記的單克隆抗體等生物分子藥物用于霍金斯淋巴瘤和實體瘤的治療等諸多領域都取得了長足進展。
表三:治療性核藥臨床適應癥
核藥的發展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核醫學市場規模約50億美元,其中核醫學治療市場占比約14%,核醫學診斷市場占比約86%。預計 2030年全球核醫學市場規模將達到140-300億美元,CAGR超過 16%。隨著多款藥物上市和放量,治療類產品在核醫學市場的占比將從當前的14%上升35%。
根據行業報告,預計2022年同位素醫療應用市場規模將達到106.34億元,放射源產品將達到5.35億元,預計分別較2017年實現19.4%和4.4%的復合增長率。同時,同美國人均核醫學支出對比,2017年美國實現人均56.5元的核醫學支出,而我國人均僅為3.2元,遠低于美國水平,市場潛力存在巨大空間。
國內核醫學市場主要分為影像診斷及治療用放射性藥物、尿素呼氣試驗藥盒及測試儀、放射免疫分析藥盒、醫用放射源等。伴隨著國內核醫學發展以及基礎設施的完善、醫保等政策的支持,預計2022年國內核醫學市場將達到106.34億元。
表四:預計2030年全球核醫學市場規模
中外核藥發展對比
核素藥物簡稱核藥,又稱放射性藥物,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用于醫學診斷和治療的一類特殊制劑。核藥發展已有100多年,我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研究,起步較晚,落后于發達國家。截至2020年7月,FDA共批準了52種核藥,其中多種產品在我國并無企業獲批。整體而言,國內核藥的品種數量有待提高,國內研發實力也與發達國家存在一定差距。
目前,全球共有100多種放射性核素(同位素)應用于醫學領域,其中30余種醫用同位素(放射性核素)用于疾病的精準診斷與治療。常用于臨床診斷及治療的放射性核素包括99mTc、125I、131I、14C、68Ga、177Lu、18F、90Y、89Sr等,在腫瘤、心血管和神經等疾病的診療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無論醫用核素的種類還是批準上市的品種都有很大差距。《中國放射性藥物制備的現狀及展望》中指出,2017 年全球核藥銷售額達45億美元,其中美國占38%,歐洲占24%,我國僅占不到8%;以目前使用較多的 99mTc 為例,其母體核素 99Mo全球2017年用量50萬居里,美國年用量20~30萬居里,占全球50%以上,而我國年用量為1.2萬居里,僅占全球的3%;目前我國每萬人開展核醫學檢查數量僅為19人,僅為全球平均水平的 30%左右,更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從中不難發現,當前中國核藥的滲透率遠低于成熟市場,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表五:全球核藥銷售市場
表六:中美核藥市場對比
國內核藥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國放射性藥物研發、生產和供應滯后,難以滿足臨床需求。目前,我國自主生產核素較少、產量有限。比如,臨床最常用的99mTc,100%需要進口,現有自主生產的131I僅滿足國內20%的臨床需求,177Lu僅滿足國內5%的臨床需求等等。
但近年來,中國的核醫學快速發展,核醫學科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臨床應用表明,核素治療具有靶向性強、治療效果好、安全性高等特點,已成為甲狀腺、腫瘤等疾病的重要治療手段。
此外,還有多種放射性核素在相關腫瘤治療上顯示出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如177Lu、223Ra等。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我國核素治療依然要持續發力,才能取得更長足的進步。
全國能夠開展核醫學診療工作的科室為1148個,擁有核素治療病房的醫院約340個,開展核素治療工作的醫院736個。截至2019年,我國共有12500人從事核醫學相關工作,其中醫生5400人、技師3700人、護士2600人,而放射化學人員僅210人,核醫學專業人員嚴重不足。
在我國,醫療機構開展核素治療工作需要按照國家相關部門和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取得《放射性工作診療許可證》《放射性藥物使用許可證》和《輻射安全許可證》,相關工作人員要取得專業資質、執業許可并通過從事核醫學工作的相關培訓才能上崗。
2021年,國家原子能機構牽頭聯合7個部委發布了《醫用同位素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按照規劃,到2025年,核醫學科將覆蓋全國全部三級醫院,也就是說,5年內全國至少增加1500個核醫學科;到2035年,實現“一縣一科”,全國2800個縣市區,將至少增加2500個核醫學科。
如果按每個科室至少配備6人計算,2025年需要增加9000名專業人員,2035年則需要增加15000名專業人員,核醫學專業人員面臨巨大缺口。
不過近年來,我國從事核醫學相關工作的專業人員也在大幅度增長,
科室和人員的增長將有力地拉動核醫藥在臨床上滲透率。
核藥行業在中國受到高度監管,各方面規定的復雜與嚴格程度遠高于普通藥品。國內相關法律法規涵蓋的領域包括放射性藥品、醫療器械、同位素、放射源及射 線裝置、放射性物品的回收再利用及環境保護等。
但相對來說目前國內對于核藥的相關法律法規、監管體系和社會基本醫療保障體系還是尚不完善。相比其他藥物,放射性藥物審批的周期更為漫長,往往需要5~10年,而審批相關流程和環節也過于繁瑣,其次,對于核醫學工作場所需要進行科學的規劃和防護。這導致對相關疾病有重要診療價值的放射性藥物不能及時用于臨床、造福患者。
不過隨著國家陸續出臺的相關政策的助力,我國核藥物的市場空間有望加速兌現。例如,釔 [90Y] 樹脂微球于中國首例特許準入臨床治療,就離不開國家多個部門的共同支持。這也標志著中國肝臟惡性腫瘤治療領域迎來精準介入放療時代。
核藥的發展趨勢
根據政策、投入、市場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可以看出核藥的應用呈現范圍廣、快速增長的模式,而且,剛需強勁,主力品種格局好、增長快,例如:氟[ 18F]-脫氧葡糖注射液、尿素[ 13/14C]呼氣試驗藥/試劑、锝[ 99mTc]標記藥物等主力品種。
目前核藥重點發展的領域,診斷應用包括腫瘤、心腦血管、神經、骨骼等多種顯像診斷,治療應用上包括甲狀腺疾病、腫瘤治療、靶向治療等。診斷應用是指放射性核素顯像及臟器功能測定為主的體內診斷法,國內的運用已經逐漸趨于完整。而治療應用是指放射性藥物能夠高度選擇性濃集在病變組織產生局部電離輻射生物效應,從而抑制或破壞病變組織發揮治療作用的一類體內放射性藥物。
近年來,放射性藥物市場規模迅速擴大,2020年受新冠影響,銷售額略有下滑。在這些藥物中銷售額較大的品種主要為:腫瘤和心腦血管顯像的利器氟[ 18F]脫氧葡萄糖注射液、以射線近距離殺傷腫瘤細胞碘[ 125I]密封籽源、廣泛用于甲狀腺疾病診療碘[ 131I]化鈉口服溶液、單光子顯像的主力品種锝[ 99mTc]標記藥物、幽門螺旋桿菌的經典無創性檢查方法尿素[ 13/14C]呼氣試驗藥/試劑等。
此外,核醫學的普及打開了市場空間,核醫學的快速發展拉動核藥高速放量,國內核藥可及性和滲透率較低,空間巨大,核藥開始逐步發展,適應癥逐步拓寬,并取得了優秀的臨床數據,有望為未來的核醫學發展提供新的動力。
表七:核技術的應用
需求巨大,未來可期
作為現代醫學的新興學科,核醫學利用放射性核素診斷、治療和研究疾病,能全面反映病變狀態。而隨著核藥市場升溫,還有國內政策的大力加持,核藥未來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市場前景。
編輯:三瑯
想了解更多,請關注夸克醫藥微信公眾號